讲座回顾|水下文化遗产的合作保护与人心的相通相融

活动过程:

7月28日下午三点,中国(海南)南海博物馆“南海文博大讲堂”系列讲座拉开帷幕。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、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特聘专家傅崐成教授应邀走进我馆的大讲堂,就“水下文化遗产的合作保护与人心的相通相融”这一主题进行了专业、全面的解读。


 


     自古以来,海洋连通着中国与世界。在千百年的海上航行中,曾经发生了无数的沉船事件。这些沉船中往往蕴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遗存,记录着东西方往来交通的历史事实,以及中国与世界其它民族之间交流互通的实体实物,被认定为“水下文化遗产”。本次讲座从学术、法理与国际合作的角度出发,阐述如何通过水下文物保护合作,达到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心相通的目标。讲座主要分为八个部分:1.“一带一路”的主旨与良善的意图;2.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建设推展亟需融通人心;3.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理原则;4.不同的法律法规带来的困难;5.国际公约的内涵;6.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优点与不足;7.如何尊重各个国家的法律形成合作机制;8.结语。

 


      讲座伊始,傅教授指出,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海洋篇章。“一带一路”强调的是“五通发展”——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。其中的民心相通,看不见、摸不着,可以说是最难完成,但又是最基础的建设工程。


随后他提到,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推展亟需融通人心。人心的相融相通需要靠文化事业,需要寻找文化的同根同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搜寻与整理。 最后,傅崐成教授进一步对“水下文化遗产”的价值进行了提炼,并指出保护“水下文化遗产”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刻不容缓。


 


在结语中,傅教授强调:要将日趋完善的保护政策与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倡议的建设工作逐渐连接起来,谋求合作共赢,即人心的相通相融